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条件、有能力、有责任为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强大支撑作用。2013年,学校较好地发挥了科技第一生产力的特殊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大功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提供咨询服务 打造湖大智库品牌
一年来,学校进一步加大组织专家教授企业行的力度,深入湖北地方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坚持面向地方、面向中小企业、面向行业共性技术问题的“三个面向”的工作思路,与所在地企业通力合作,共同解决生产中所遇到的技术问题。学校还成立研究院所,对社会与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政府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咨询服务。
学校先后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公司共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研究院,与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共建湖北区域发展研究院,与湖北省经信委共建湖北产业经济研究中心,通过文理交叉激发学校创新活力,通过问题导向开展科学研究,解决社会发展问题,为省政府提供咨询服务和决策参考。6月3日《湖北日报》、湖北省科技厅网站等媒体报道了我校在荆门举行重大科技成果推介会,集中展示和推介了涉及先进制造、光电子信息、农业等领域的10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会议当场就与葛洲坝水泥公司等企业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
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化解基础教育发展矛盾的重要举措。一年来,学校积极参与国培计划,吸纳农村骨干教师来校学习,派遣优秀学生赴农村中小学顶岗实习,开展“角色学习圈”、“头雁行动”校长培训班,助力湖北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被《人民网》、《中国日报网》、《网易新闻》和《湖北日报》等媒体争相报道。
我省作为国家技术创新方法的试点省份,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任务尤为迫切。7月上旬,《中国新闻网》、《搜狐网》 、《中国创新网》、湖北日报等10多家媒体分别报道由我校党委副书记刘国新牵头成立的湖北省科技创新方法研究会,研究会致力于搭建创新方法交流平台,增强公众、专家、企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创新湖北”建设中发挥智库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资源环境学院围绕生态建设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攻关、科学研究工作。11月15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湖北日报》采访我校李兆华教授,刊发了《美丽中国,天人和谐文明昌》。《荆楚网》、《长江网》在7月下旬和8月上旬十余次报道了我校“生态正能量”等学生团队在全省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调研了解社情民意,为社会发展献策支招,展现了湖大师生的良好精神风貌。
实现中国梦,文化是支撑。今年4月,教育部表彰和奖励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取得的成绩,我校教师石锓的著作《汉语形容词重叠形式的历史发展》和柳剑平的著作《美国对外经济制裁问题研究——当代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个案分析》分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的语言学和经济学类二等奖。9月4日,《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湖北新闻网》、《中国社会科学报》报道了我校新成立的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在首任院长、“长江学者”江畅教授的率领下,整合高校人文科学力量,打造国内著名的人文学科技术团队,为地方经济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支持和服务的事迹。
学校专家教授也在学术研讨、社会舆论引导、社会事业发展等过程中发挥智库作用,如湖北新闻界开展“我是建设者”大讨论中,校党委书记刘建凡提出“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新闻人才培养”和“培养有高度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的观点文章,被人民网、《湖北日报》等媒体摘登,校长熊健民对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深情寄语被《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等媒体刊登;商学院教授马勇带领调研组就旅游产业规划到湖北南漳调研,为南漳旅游献计“把脉”;刘川鄂、肖德、叶显发、张继涛等一批教师的学术观点也经常活跃在各级各类媒体报道中。
推出科研成果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
以科技优势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坚持产、学、研结合,着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已成为我校办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9月5日,《中国建材报》等媒体以《湖北大学天沭粉磨新工艺助顺兴水泥重获新生》为题报道我校天沭粉磨新工艺助山东顺兴水泥重获新生。天沭粉磨新工艺助该厂改建全国第一条“绿色生态矿渣与水泥集成粉磨示范生产线”, 使该厂2012年全年实现了新增产值2.35亿元,销售收入2.76亿元,创利税4800多万元,新安排职工就业268人,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11月19日,贵州省地税局在《贵州地税简报》上载文专题介绍我校以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报道,报道称,近三年来,贵州省地税局利用湖北大学的人才、科技资源优势,有力推动了贵州地税系统信息化建设,从而实现了贵州省地税收入较三年前翻了一番,2013年有望突破800亿元。今年我校与贵州省税务局又合作成立了电子税务研究中心,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多方面深化合作。
我校教师通过以木质素、纤维素或腐植酸为载体,制作出品质优越的生物缓释材料,缓释效果达国标要求。我校专家指导武汉诺唯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进行包膜缓控释肥料产业化,2013年底企业实现利税可达一千多万元。
我校与湖北尧治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研发中心,围绕锂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等一系列产品进行开发,在校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进行产品中试。
最近,物理学与电子技术学院王浩教授课题组发明了一种一步直接合成四方相(fct)FePt纳米颗粒的方法,首次在330℃合成出fct-FePt纳米颗粒,矫顽力达7.6 kOe,是目前经同行评审的科学文献报道的一步直接合成FePt纳米颗粒矫顽力的国际最高值。该成果已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
开展校地合作 实现互利共赢发展
我校作为省部共建综合性大学,在人才智力和科技研发方面优势突出,而企业在技术、设备等方面优势明显,校企联姻,校地合作,实现了共赢发展。
4月7日,化学化工学院与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就校企合作框架协议,企业博士后基地建设,共建省级研发中心、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本科生生产实习基地,教育培训等事宜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广泛交流,达成合作意向。
5月15日,我校与武汉化学工业区管委会洽谈相关合作事,武汉化学工业区管委会参观了我校有关重点实验室,希望双方共同发展,优势互补、互惠双赢。
8月29日,学校与兴发集团、武汉工程大学和三峡大学在宜昌签订协议,共同组建湖北省磷化工研究院。学校将举全校之力支持研究院筹建,力争使其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全国磷化工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中心。
10月18日,我校与湖北世安校企合作研发中心成立,双方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学校主体作用,着眼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在教学实践、产品研发、攻关推广上全面协作,加固校企合作链条,实现互利共赢。
10月23日,我校与黄冈市人民政府签订市校合作协议,双方正式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黄冈作为武汉“1+8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扶持优势、交通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明显,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人民日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网易新闻》等近10家媒体以《湖北大学社区教育学院成立》为题,在6月上旬报道了我校社区办学的新闻,这是我校服务辖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学校将优质文化和教育资源为街道机关干部、社区群干和居民提供多样性、多层次的服务,为构建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文化引领,不断提升街道和社区干部、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与文明素质,这是高校服务社会发展的实际举措,体现了高校的社会责任担当。
网站地址:http://www.hubu.edu.cn/info/1246/21362.htm
附:【2013这一年】专栏文章链接
系列报道①: 队伍建设有成效
系列报道②: 人才培养结硕果
系列报道③: 教学之花普盛开
系列报道④: 平台建设夯基础
系列报道⑤: 服务社会担大任 http://www.hubu.edu.cn/Html/2013-12/hdyw54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