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师对于学校,有如太阳对于宇宙,他是推动整个学校机器运转的力量和源泉。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他们是学校发展的参与者、奉献者和见证者。2013这一年,湖北大学的发展阔步向前,这里面也蕴含了万千教师的发展。正是他们在这一年里对教育教学的摸索、对科学研究的探索、对人才培养的思考、对社会服务的奉献,才构成了整所学校源源不断的发展。因此,本报盘点2013,也请教师们来说说“我的这一年”。
“文化发展高端学科平台”呼唤全校文科教师积极参与

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江畅
辞掉考试院行政职务回到学校,原本准备全职从事教学科研,写点学术质量高些的著作和论文,多用些心培养学生。当然,年纪大了,也想适当放松一下,如果可能也培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没想到,过春节后,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反复做工作希望我出面牵头构建我校基础文科协同创新平台。领导的诚意和期待,我不好意思回绝,只好抱着试试的想法挂帅上阵。经过前后九个月左右时间的艰难探索,初步搭建起了我校“文化发展高端学科平台”。回想起来,深感学校党委构建基础文科协同创新平台决策的无比正确,深感我校基础文科蕴藏着强大的学术力量和丰富的学术资源,深感在学术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我校基础文科需要整合打造,而且经过整合打造必定能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优势和特色。
构建协同创新的学科平台,关键在谋划。经过探索和协商,初步形成了一个高端学术平台的基本构建思路:(1)以文化发展研究为主题,以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为中心,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扎根于湖北文化发展展开研究;(2)举办中国、世界、湖北文化发展的会议论坛和集刊论坛,编辑中国、世界、文化发展报告等等,为社会提供文化策划和设计、文化培训和咨询等高层次的文化服务;(3)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文化发展研究开发的联合学术舰队;(4)把学科平台打造成国内外文化发展的高端协同创新基地,打造成为国家、地方政府文化发展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案设计和学术论证的顶层智库。
自高等人文研究院成立半年来,我们在构建文化发展学科平台构建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工作:举办了首届“世界文化发展论坛(2013)”,并形成了三部论坛文集和一本文化建设蓝皮书。目前也在策划筹备举办“企业家文化品格高级研修班”、第二届“世界文化发展论坛(2014)”、“湖北文化发展论坛”等等。
构建我校文化发展高端学科平台,为的是适应学科协同创新需要,整合并优化我校人文学科力量,促进学科交流,打造学术团队,振兴和繁荣我校人文学术。要使平台达到这样的目的,关键在于我校广大的基础文科教师的积极参与。目前,许多基础文科的老师还不太了解平台搭建的远景和进展,尚未聚集到协同创新平台上来,这是当前平台构建的最大困难,我们希望每一位基础文科教师认识到,积极进入平台参与协同创新研究,无论对个人学术发展、学校文科振兴,还是对国家文化大繁荣大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相信,只要全校文科教师统一认识,齐心协力,我校的文化发展高端学科平台一定会成为国内外权威的学科平台,我校的基础文科一定会伴随着学科平台的强大而更具影响力和吸引力。
行云流水,我的二〇一三

艺术学院院长 张建军
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我以高级研究学者身份赴英国牛津大学从事一年访问研究。2012年10月我在日志中写道:“在故乡,家门口的汉江正好转过一个大弯,所以如平湖一样宽阔,每次注视着雨中的河水总是让人心思飞向远方,而今天离开故乡已经二十年了,就是离开上海来到牛津也已经整整5个月了……走出故乡时的愿望很简单,现在想想也很疯狂,就是想读尽自己喜欢读的书。读书是一个梦,回归故乡是另一个梦,为了追寻那个读书的梦,却总把故乡留在了梦里。”2013年5月的一天,我已经回到了上海,朋友们为我接风时问我,在英国时最想念的是什么?故乡!我脱口而出。
牛津一年,除了与合作教授Elezabeth教授一起进行“图像与文本的创新”课题研究,并参加艺术史系、人类学系、汉学系的学术活动之外,我还有一项额外的任务,就是冯天瑜教授主持的《中华文化元素》系列书系中的《书画》一书的写作。冯教授是著名的文化史学家,在参与《元素》系列之前,我和冯教授从来没有任何交往,但冯教授却关注着我的学术,全国研究书画的知名学者不少,冯教授在素昧平生的情况下向出版社推荐我来承担《书画》一书的写作,完全出于对我学术的认可。冯教授,一位从未谋面的故乡人,他的古道热肠,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的情怀,让我感动。
在归国后的一个月之内,我在网上看到了湖北大学招聘艺术学院院长的公告,我开始考虑应聘的事情。湖北大学是故乡的名校,但艺术学科目前还比较薄弱,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已经拥有美术学、设计艺术学、艺术理论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放弃上海,放弃一个已经相当成熟的学科平台,去面对一份新的事业,我不是没有过踌躇,多年的故乡情结,令我最终下决心投出一份应聘材料。经过十分严肃、认真的程序,我走进了湖北大学艺术学院,担任了湖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一职。湖北大学艺术学院正在面临的工作有很多,需要凝练特色,提升水准,扩大知名度,最为迫切的是要在学位点建设上尽快有所突破,这些都需要开展大量的工作,需要人力上的大量的付出,我和艺术学院的同事们一块儿,进入了高负荷的加班期,离开办公室时,一般都已经是深夜。值得欣慰的是各项工作有校领导的关心支持,有艺术学院的同仁们的热情投入与有力的配合,展望未来,相信耕耘一定能有所收获。
埋头走过

教务处处长 邵士权
媒体约稿,就从宣传说起。年初,处里传达贯彻“中央八项规定”,我建议:今年的宣传只上“硬新闻”。大家不解我也不释。转眼“今年”成“去年”,回头一看,基本如此。此时若需点题,那就是“硬新闻尚需好心态,好成效仍待多努力”。
其实,承担抑或接受本科教育,先要琢磨透这个“本”字。本的源头是“根”。除热带高湿地区某些植物挂有“气生根”外,根都默默长在土里甚至岩缝中,但根之上可以绿叶满枝鲜花烂漫硕果惠人。根之所以在土壤中也能产生这种效果,是因为它心中有太阳,不会失去发力方向。本科教学管理同仁,还有很多教师和同学似乎就秉持这种心态埋头走过了这一年。平静得几乎看不出期许,却又间或抹过一丝亮色。正如在欢送首批带计划保送C(9+2)高校免试读研同学时所嘱:母校和老师不必时时牵挂,学校放飞你们虽有不舍,只望二十年后你们能骄傲地说声“我曾毕业于湖大”。
进入湖大30年,从当年读本科到现在服务本科教育,也一直在思索应该发掘点什么湖大教学文脉?副刊洪波编辑年初约稿,我脑际立即跳出张国光和周人龙两位先师。从春到冬,文稿虽未成,但张先生在拐手椅拥挤的文史楼106用批判思维讲“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和周先生未及在《综合自然地理学》课堂讲完“新三论”而趁我们去车辆厂医院看望之机从病榻枕头下抽出《协同学》依然哮喘着叮嘱回去研读的情景一直挥之不去。这似乎提示着,二十年三十年后学生能记得今天教学的什么?
于是我想,大学是用来“读”的,课堂要“听”出启示。扎实读几本书、每节课收获一句话,且都不纳入考核或考试。这于老师于同学都不算难,但若坚持这样埋头走过一年又一年,我们的本科教育就会积淀出更多的“硬新闻”。
协同聚能量 创新促发展

有机化工新材料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张修华
翻阅学校的“2013”,与“突破”、“改革”、“省部共建”等热词同台闪耀的还有“协同创新”。如何盘活学科、人才、项目这些优势资源,怎样汇聚高校、企业、社会各方创新要素?今年6月,经过设计、谋划、论证、上报、审批等多个环节,有机化工新材料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简称“2011计划”)正式挂牌运行,助推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协同发展。
协同创新直指体制机制革新。它是以需求为导向,以优势学科和教研平台为基础,突破固有模式,专注某类前沿性话题的“事业部”,或者说是“总项目部”。“2011计划”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成立,它在人事制度上实行PI制(项目负责人或学术带头人制度),注重开放与共享。
“2011计划”是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计划。我校作为牵头单位,在协同高校、企业共同组建创新中心的基础上,汇聚优势资源平台,汇聚创新人才队伍,汇聚协同攻关项目,努力实现校地企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实现科研强校。同时,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上,我们建立“三类型、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双导师制、团队指导制、学生游学制、校企联合培养制等。
一年的探索,“2011计划”的实施在人才培养、资源平台、科研项目等方面初显成效。中心承担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200余项,总经费达6500余万元。中心成员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鉴定成果6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科技成果转化4至5项,创造了超过千万元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与时间打交道的辅导员工作

马克思主义学院辅导员 邹浩
辅导员工作是一份与时间、人和事打交道的工作。2013年初,我思考辅导员的身份认同与价值追求这样的命题,因而草创了“比管理者更懂管理,比教育者更懂学生,比新闻人更懂新闻,比散文家更懂爱人”的个人发展蓝图。
3月到6月是秣马厉兵,9月到12月是渐进成长。4月底的一次工作挫折,使我重新反思辅导员角色定位。5月,我制定个人素质自我训练提升计划,计划重点在于提升演讲表达的能力、公文写作的能力和运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
经过7、8两月暑期社会实践的调整与总结,我逐渐将工作视角集中到学生个体思想与心灵世界成长身上。9月份,在配合学校、学院做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关工作的同时,我开始更大范围地与学院学生交心谈心。在交心谈心过程中,我不断调整着说话的方式。我俯下身去,融入他(她)们的生活,倾听他(她)们的讲述,引导他(她)们说出心里话,然后以一颗朋友的心,说出自己面对同样困境的处理办法。
展望2014年,我会继续秉着一颗“踏实做人、认真做事”的心,在学校和学院的领导下,处理好与时间、人和事的关系,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努力做一名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
注:本版所有人物肖像由艺术学院教师王文印绘制。
原网址:http://www.hubu.edu.cn/info/1246/226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