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日下午,哲学学院D2002教室迎来了题为“薪火相传”的研究生爱智讲坛活动。此次活动的到场嘉宾分别是江畅教授、戴茂堂教授、徐瑾副教授、李家莲老师、徐弢老师和倪霞老师。活动由四组同学依次对哲学相关课题进行发言,以上嘉宾老师对他们的发言予以点评。
第一组发言的同学是2012级研究生袁勋和石晶晶,他们发言的内容是《浅谈德性的“一”与“异”——对话江畅〈论德性的项目及其类型〉》,他们认为德性在理解层面上与其他定义一样,不可背离其“一”的特点,不管是德性项目的划分,还是德性类型的理解,它都在一个统一的德性概念下完成。同时,在践行德性的过程中我们又是不停在做“一”与“异”的选择,这是其他行为所没有或是所不及的。江教授对他们的发言作了精彩的点评。首先对他们的成果给予肯定,并对他们有欠缺的地方加以补充。他还对个人与德性方向的关系、德学、仁学和德目一一作了精彩的分述。此次活动还吸引了其他院系同学的关注,也参与到其中。
第二组由2012级研究生李琼和李平平同学作题为《从“道德禁欲主义影响下的中西方传统审美形态之比较”浅析美的统一性》的发言。她们首先谈到中西方文明的地缘性差异导致的文化差异。其次探寻中西方审美差异的源头,再谈到禁欲主义与中西审美差异,最后讲到超越自然主义——美的统一。她们还得出如何走向真正的审美自由的结论。戴茂堂对他们的发言进行了细致的点评。他开门见山地指出了中西方之间存在的美的差异。他认为东方的美是一种阴柔之气的柔美,而西方的美是刚阳之气的壮美。要坚信美的唯一性,也要了解通向美德方式不止一种。美可以体验到,但不一定需要去将其陈述出来。此外,戴院长还指出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多读导师的书,多与导师交流,熟知导师的思想,在论文的索引当中要有老师的思想和观点。戴院长幽默而又精辟的话语让同学们在轻松活跃的环境中收获了许多知识。
第三组发言的同学是2012级研究生徐昇和杨帆同学。他们发言的内容是《读江畅老师〈论本体的实质〉的一些感想》。首先他们对江老师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作了简单的介绍,其次以牟宗三对康德“物自身”与“智的直觉”概念的改造为例,看哲学家构想本体的“普遍结构”,牟宗三的“智的直觉”实应看作是“无限心”“目的”赋予地意向活动。最后他们层层分析得出了的几个结论,也有一些疑惑,在此次活动中一并提了出来。江教授对他们的发言和问题作了点评和解答。江教授指出本体是哲学理性设立的,也可以说是理性穷根究底的追问发现的,这是本体的独特本性。所谓的“哲学理性”,即康德意义上的理性,主要是指一种推理的能力。江教授最后指出牟宗三的本体是价值目的性系统。他还认为“幸福主义伦理学”中的“幸福”概念就可以看作本体论意义的目的概念。
第四组由2012级研究生周俊勇和阮竹漪同学作题为《中西价值的整合》的发言。他们认为近现代西方有一套好的西方化、本土化的价值体系。它有一个制约机制,正义。这一套价值体系都来源于西方人的信仰及信仰的物质,即神与人神二分。人神二分,我们就过度追求物质享受,注重世俗生活。并且经济主义、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盛行,现代发展还以它们为动力。西方价值观的缺陷是神人之间的距离太大,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缺陷是天人之间的距离太小,这是一切问题的根由。所以中西价值观应该整合以创新,让我们与神与天与大自然保持适合距离。徐瑾、李家莲、徐弢和倪霞四位老师分别作了点评。徐瑾老师对“光”的善与美,始基的纯粹理性和光的本质作了讲述。他还特别讲了人性的“善”与“恶”。李家莲老师说眼前的老师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榜样。和原著进行对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让我们收获更多。徐弢老师也建议大家多看原著,通过读原著我们能更好地去把握和领会其中的意思。倪霞老师充分肯定了各组同学的思想成果。她认为在这种薪火相传的思想下,同学们都要好好继承和发扬。
薪火相传,弦歌不辍。畅饮知识甘泉,细觅哲学仙踪。哲学学院2014年第一期研究生爱智讲坛活动已圆满结束了,但是哲学之光点亮了我们的胸膛,智慧的浪花激荡在我们的脑海,知识的种子已播洒在我们的心间。让我们一同来传承哲学的智慧薪火。

原网址:http://ph.hubu.edu.cn/info/1065/24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