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媒体批评大量外语滥用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汉语也正快速楔入外国语言。昨日在京发布的《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4)》,关注了中式英语词汇这一现象。
这些年,汉语热在全球持续升温,目前有超过1亿人学习汉语,100余个国家的3000多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与此同时,一些中式英语新词开始出现。
大量中国社会的热词,网络潮语出现在外国媒体和词典中,如两会、双规、户口、高考、雷劈等。tuhao(土豪)、dama(大妈)等网络新词有望收进2014年《牛津英语词典》,no zuo no die(不作就不会死)被收录进美国在线俚语词典城市词典,都曾在社会上引发热议。美国全球语言监督机构发布报告称,最近20年加入英语的新词中,中文借用词数量名列前茅,以5%至20%的比例超过任何其他语言。汉语通过音译、意译、音意合译和音译加词缀等方式融入世界语言,特别是英语。
课题组认为,这一现象折射了国力强盛之下汉语逐步提升的国际地位,也与目前国际社会越发关注中国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式英语词汇出现并被频繁使用,每个热词的流行都有着一定的社会生活背景,这有助于西方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
但课题组同时提醒我们:在文化价值方面,不能把出口几个热词简单地看作汉语热乃至中国文化热的表征,它们也承担不了文化输出的重任。尽管全球语言监测机构表示中文影响力在整个21世纪将会一直持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有些词语尤其是新潮的网络用语可能会失去生命力,因此能否真正进入英语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我们还要看到,某些词汇缺乏生命力,甚至有损国家形象。媒体和民众对中式英语词汇现象要保持冷静头脑,不盲目吹捧,应积极输出真正具有中国文化价值的中式英语词汇。
原网址:http://www.hubu.edu.cn/info/1076/86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