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至12日,我院副院长、中华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吴成国教授,应活动主办方和承办方的邀请,赴四川绵阳市梓潼县参加海峡两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动。此次交流活动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四川省绵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绵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梓潼县人民政府承办。
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是文昌文化的发祥地,梓潼七曲山大庙是文昌祖庭。博大精深的文昌文化涉及了伦理道德、科举教育、文学艺术、民俗民风等诸多领域,其所倡导的思想不仅被道教、佛教所推崇,更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是弥足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梓潼作为文昌帝乡,较好地传承和发扬了文昌文化。
作为受邀嘉宾,在一天半的活动期间,吴成国先后参加了第二届海峡两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动开幕式、丙申年海峡两岸文昌祭祀大典、文昌文化论坛、两弹城考察、“同宗同文 共颂文昌”文艺晚会、七曲山大庙考察、梓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活动。

图为吴成国副院长与台湾新党郁慕明主席合影
海峡两岸文昌文化论坛作为此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峡两岸学者交流文昌文化的平台,论坛共收到论文60余篇,并推举13名学者进行大会发言,吴成国大会发言的题目是《湖北地区文昌信仰的历史考察》,他指出:湖北文昌信仰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末期楚地就有关于文昌神的记载,以星神崇拜为起点的文昌信仰产生于楚地,以梓潼神演变来的道教文昌帝君发端于四川。秦汉至六朝,史书均有荆楚地域上文昌信仰的零星记载,这是对先秦时期楚地星神崇拜的传承。隋唐实施科举制度以后,受“魁星点斗”等文昌信仰的影响,荆楚地区人名中出现名“文昌”“文魁”者,宋朝已经出现祭祀文昌的场所,明朝有庆贺文昌帝君生辰的活动,清朝文昌信仰已经十分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