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8日,第三届中国文化发展论坛(2016)在汉举行由湖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举办,以“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为主题。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梁伟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景源,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喻立平、秘书长胡和平,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雷文洁,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 严学军,省社科联副主席 杜绍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研究员谢寿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伟平,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樊和平以及复旦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共中央编译局、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10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湖北大学校党委书记尚钢出席会议并致辞,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江畅出席会议,湖北大学校长熊健民主持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学部委员 李景源,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中国伦理学会会长、长江学者 万俊人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孙伟平研究员;中共中央编译局 李义天研究员;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长江学者 樊和平教授;复旦大学唐亚林教授,北京语言大学 张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田海平教授,《人民日报》“环球人物”副总编赵洪俊,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汪信砚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姚伟钧教授,武汉大学储昭华教授,湖北大学戴茂堂教授、田海平教授、刘国枝教授等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尚钢在致辞中说,高校在文化传承发展方面应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协同创新。湖大连续三年主办“中国文化发展论坛”,以实际行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通过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共享学术成果,共话学术热点,促进思想交流碰撞,必将在指导和推动相关学科建设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活跃学术思想、增进学术友谊、促进学术队伍建设,并为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和向心力不断添砖加瓦。他表示,学校也期待借此机会加强与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密切联系,并恳请大家对湖大及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发展建言献策。
熊健民说,湖大将以本届论坛的举办为契机,认真学习贯彻梁伟年部长的讲话精神,认真消化吸收各位专家学者的新思想,多做有深度、有高度、结合实际的研究,同时着力将“中国文化发展论坛”打造成为湖北大学乃至湖北省的重要文化品牌,为积极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建设湖北文化强省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李景源在《高扬人文学科创新的旗帜》的主题报告中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就是集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用中国话语讲深讲透中国故事,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首要条件;中国文化走出去难在打破西方话语霸权,只有打破西方的话语垄断,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才能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
万俊人教授在主题报告《关于中国文化对话的几个问题》中,指出中国文化走出去面临最大的挑战之一是中国话语如何变成国际话语。在这个过程中,面临几个问题:一是话语体系需要改变,中国文化如何从“听”的文化转变成“说”的文化,建立既具有中国特色的又能让国外人理解的话语体系。二是话语方式转化,同一套话语、同一套故事,不同的人讲效果不一样。话语方式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用学术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凝练出来,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实现华丽转型。三是话语词汇问题,即如何找到一条将地方文化变成普遍的民族文化,如何将特色的中国文化变成普遍的国际文化中的一种,这是大家应继续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梁伟年在讲话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要靠强大的经济力量,也要靠强大的文化力量,既要有硬实力的支撑,也要有软实力的支撑。梁伟年对本届文化论坛的举办表示肯定,认为论坛以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主题,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切合了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他认为,文化本身也是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部分,文化走出去,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角度来看,都十分重要。同时,文化走出去也十分紧迫,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的文化交流长期处于赤字的状态,文化发展的优势没有充分显示,文化传播的实力也没有充分发挥,改变中国话语在国际话语中的弱势地位,必须坚定、紧迫。
梁伟年强调,文化走出去,应整合各种文化交流的资源和力量,开拓对外文化交流的渠道和阵地,建立切实管用的平台和机制。同时,通过鲜活生动的中国故事,见人、见事、见思想、见精神。他表示,湖大在文化研究、文化开发、文化弘扬方面一直做得很好,走在湖北前列,希望通过中国文化论坛的举办等形式,在文化本土传承弘扬方面能做得更好,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能够有更多建设性意见和话语提供给省委省政府,省委宣传部也将一如既往支持学校发展。(通讯员王义芳 吴珊 向正鹏)
原网址:http://hb.qq.com/a/20160618/036546.htm#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