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湖北日报
发布时间 :2019-03-25 点击量:
编者按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肯定了文化艺术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做好新形势下文化艺术工作和哲学社科工作发展提出“四个坚持”的明确要求。近日,我省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分别召开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本版现刊发部分文化艺术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交流学习的发言摘要,敬请关注。
做出对国家、民族和人民有贡献的学问
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江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文以载道”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讲“大人之学”的宗旨或者说所要达到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一个从修养身心到仁爱他人、从起步到顶点的立体追求。其核心内容是“明明德”。“明明德”,就是要彰明、弘扬人内心的光明德性,这种德性源自“道”的“德”。“道”的“德”在传统社会指的是“仁义礼智”,在今天则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代中国国家之大德,也应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个人之大德。今天“明明德”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新时代的学者要担负起这一神圣使命,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应有贡献,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切实履行“培根铸魂”的社会责任。
用科学理论为民族“培根铸魂”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研究员 梅珍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将哲学社会科学提高到为国家和民族培根铸魂的高度,这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功能的正本清源,也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殷切期望。哲学社会科学要把握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高度关注人的情感和价值追求,自觉地体现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科学与价值的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在反映亿万人民的意愿中,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科学揭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探索民族振兴的内在逻辑,科学揭示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哲学社会科学要发挥为国家和民族培根铸魂的功能,就必须为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自己应有的理论贡献。要发挥为国家和民族“培根”的功能,就必须对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进行科学阐释,为人民的精神家园注入源头活水,自觉承担起为坚定“四个自信”提供学理支撑的神圣职责。
坚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
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唐忠义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着培根铸魂、以文化人的重要使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坚持正确的研究导向。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源头活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顺应时代进步要求,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研究时代重大课题,回答时代最新疑问;必须植根中国大地、谙熟中国国情、研究中国问题、弘扬中国精神、培育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坚持正确的发展路向。必须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和方法创新,大力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抵御化解西方错误思潮等侵蚀和干扰,着力解决相关学科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共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世界一流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
原文链接:http://hbrb.cnhubei.com/html/hbrb/20190322/hbrb3324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