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至14日,首届“国际德性(美德)伦理高端论坛”在武汉东湖宾馆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伦理学会和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举办,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哲学学院和《湖北大学学报》编辑部联合承办。来自美国、香港和中国大陆世界不同地域的知名高校的20余位伦理学家齐聚江城,共同讨论“德性与情感”这一主题。

美国著名伦理学家、迈阿密大学教授迈克尔•斯洛特教授,美国著名伦理学家、华盛顿大学教授朱丽娅•德莱弗教授,中国伦理学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黄勇教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国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龚群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科学学院廖申白教授,《道德与文明》杂志主编杨义芹研究员,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副主编李义天研究员应邀出席此次论坛。参加此次论坛的还有广西民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李启军教授,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赵永刚副教授,温州大学方德志副教授、潘从义副研究员,云南师范大学方熹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叶方兴博士,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能博士,我校高等人文研究院江畅教授、湖北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戴茂堂教授、《湖北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陈道德教授以及哲学学院陈俊博士、李家莲博士、陶文佳博士等专家学者。

湖北大学校长熊健民在致辞中说,现代文明条件下,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我们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的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发起举办国际德性伦理高端论坛,回应时代对德性的呼唤,研究和回答当代人类的德性问题,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他表示,本次论坛的举办将深化我校关于德性问题研究,进一步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术交流,增进学术友谊。

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在当前开放、快速发展的世界中,道德伦理对社会“温情的关照”日渐缺乏,在此背景下研究美德伦理,其最大的意义就是致力于“how to be”,即如何让人类生活得更好。他期待此次论坛能提供新思考和新成果。

长江学者、我校高等人文研究院江畅教授对论坛举办的背景与主题进行了介绍。他说,德性问题是与人类相伴始终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也是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学者高度重视并长期致力于研究的重要学术问题。但伴随近代市场经济的兴起发展,德性问题在社会生活和学术领域中都在逐渐隐退,甚至被边缘化,从而导致许多当代人类问题的产生。当前西方德性伦理学的复兴,重新引起世界各国学者对德性问题的重视与关注,德性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伦理学的重要话题之一,也成为中国伦理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江畅教授指出,虽然世界许多国家学者都在关注研究德性问题,也有不同国家之间学者有关德性问题的学术交流,但尚未见有有关德性问题的专门的国际对话平台,这不利于德性问题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此背景下,中国伦理学会联合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举办首届德性伦理高端论坛,希望把它办成中国伦理学会的一个学术品牌,使之成为世界伦理学家共同探讨德性问题的国际平台,以后有更多世界各国著名伦理学家参与论坛,共同推进人类德性问题研究的拓展和深入,为整个人类更有德性地幸福生活作出伦理学家的应有贡献。
在主题报告中,迈克尔•斯洛特教授以《阴阳与道德情感主义》为题目,重点向与会伦理学家介绍了自己作为西方哲学家如何从对接受能力(receptivity)强调走向把中国阴阳思想应用到道德情感主义之中的理论探索历程,在他看来,更新后的中国阴阳观可以不仅为18世纪的西方情感主义、儒家情感主义以及新儒家情感主义提供令人满意的基础,而且可以使当代情感主义较好地面对理性主义的诘难。不仅如此,建立在阴阳基础上的当代情感主义还可以从道德领域扩展到认识论领域,给西方理性主义认识论注入情感的活力。
华盛顿大学的朱莉亚.德莱福教授以《斯密与道德德性事实》为题做了主旨发言,在分析批评休谟和亚当•斯密的德性评价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她自己的观点。她指出,休谟和亚当•斯密都认为评价的最佳视角是旁观者的视角,而不是慎思(深思熟虑)者的视角,因为他们认为旁观者对重要事实的了解是慎思者无法做到的。而在她看来,为了解释道德真理,我们需要采用评价者视角,但应当采取慎思者视角而不是旁观者视角来解释德性判断。

在8月14日论坛闭幕式上,哲学学院戴茂堂教授在闭幕词中对本届论坛进行了高度肯定,并期待论坛能长期举办下去,通过这个平台促进中国学者与国外学者在德性问题研究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为德性理论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和努力。
原网址:http://www.hubu.edu.cn/info/1246/235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