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6日, 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江畅主持,我国价值论学科创始人之一、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李德顺与我国著名伦理学家、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教授万俊人应邀来到湖北大学,在哲学学院D2008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以价值论与伦理学为主题的“巅峰对话”。

围绕价值理论,李德顺教授就他所理解的价值的特点及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等问题作了阐述。他认为,价值哲学和伦理学从来都不是两家,任何价值和价值观念都具有其特定的主体性,这是价值的本质特性。对于当前的道德问题,李德顺教授发表了自己的爬坡论。当前人们的道德水平正处于从低谷到上升的阶段,只会越来越好,而不会更差。他认为,长期以来,我们对道德的理解存在理想化与抽象化的倾向。道德常常只被理解成是人类生活中某种发自内心的“应然”,而与历史本身一定意义上的“实然”进程毫无联系。道德观念应该服从社会情况的变化,我们必须让道德回归主体,观照现实,从尊重个人的需求中找寻美德,形成公德,而不是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去责求他人。
万俊人教授首先向大家简述了中国伦理学的发展。他认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价值观的重新确立。在万教授看来,所谓道德伦理,实际上就是教人使自己的动物性越来越小,离神越来越近,使自己有高雅、神圣的德性。现代社会是一个日趋公共化的开放社会,传统的家族式、地方性或特殊群体性的道德伦理已不足以料理日益开放的公共道德问题。现代公共道德和社会伦理规范体系则更适应现代社会日趋公共化、组织制度化的普遍伦理要求,因之它必须建立于两个公共基点之上:其一是现代法制体系,其二是现代公共价值理念或信念。万教授认为中国伦理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在近30年以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尽管其中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曲折和困难,总体上说仍然堪称硕果累累、不断深入、不断拓展的学术丰收期,可以被视为中国伦理学研究事业发展最好的时期。他强调,当下是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伦理学应该有新的发展、新的姿态,伦理学者必须要有新的知识准备,新的知识目标,一定用开放的思维和眼光来进行学术研究。我们一个偌大的千年帝国在转型时,如何才能强而不骄,是每一位伦理学人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对话过程中,两位学者都表达了对对方的欣赏和尊重,言谈之间可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惺惺相惜,相谈甚欢。在道德问题上,二者表示了高度的一致和默契。李德顺教授指出需由内升形成的道德,万俊人教授推崇自下而上的道德。在价值论与伦理学的关系上,李德顺教授表示,我们需要破学科门户之见,以中国和世界的当代问题为中心,拿出思想、拿出观念。万俊人教授表示,伦理学和价值哲学是相互攀沿而不是彼此独立的,价值学的界入是伦理学研究中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一个方法。
最后,江畅院长对整场对话进行了总结。他说,两位学者分别是价值论和伦理学界的权威,在各自领域都有着自己非常深刻、独到的见解。二者虽然主攻方向不同,但彼此却有四个共同点:一是学养深厚,二是成果卓越,三是思想前卫,四是人格高尚。他呼吁,在座师生不仅学习二位教授做学问的方法和态度,更要学习他们在为人处事上的高尚品格。江畅教授表示,今天的对话为学科今后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重要启示,同时,也代表哲学学院对二位教授多年来对于湖北大学哲学学院的帮助和支持表示感谢。在场人员自发全体起立,再次用最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二位学者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真挚的感谢,“巅峰对话”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