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8日下午,我院强以华教授于哲学学院2008室为我们带来“沙湖论坛”第四讲——西方哲学普遍性的沦落与重建,讲座由江畅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强以华教授提出一个根本的哲学问题“人应该如何活着”,引出第一部分——静态的逻辑。围绕这个基本问题的解决,可以展开另外三个问题,那就是人(世界)是什么、人从哪儿来、人应该到哪儿去,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分别对应的是哲学上的本体论、人性论以及伦理学。
第二部分谈到动态的发展。强以华教授将西方哲学普遍性的沦落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选取了古代传统形而上学、近代康德哲学、现代海德格尔哲学和后现代德里达哲学。古代传统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一个与“人”无关的世界,其本质是逻各斯(理性),以此奠定了整个西方哲学的普遍价值观。到了康德哲学,世界成了“人”创造的世界,人为世界立法,世界的根成了人的理性。进一步,到海德格尔哲学,世界的根成了“神的法则”,人要按照“神的法则”诗意地生活。在这里,世界的根也就是人的本性。而到最后的德里达哲学,他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世界的根被彻底解构了,因而人类的普遍价值观也消失了。这就是西方哲学普遍性不断由客观向主观,不断由确定向不确定沦落的过程。
对于哲学普遍性的沦落,强教授给出了自己的评价。从积极方面来说,哲学普遍性的沦落,有助于人们从一元价值观中解放出来,走向多元价值观。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各种价值观将共存,人们也将变得平等。但从消极影响来看,首先,人类作为一个共同的群体,失去共同的价值观,失去人类的根后,将缺乏凝聚力,人类的“精神家园”无处可寻。其次,哲学普遍性的沦落使得哲学失去了自己原本的地位。当代哲学不断地应用化,不断地以庸俗化取代现实化,缺乏了哲学原有的意义。
讲座引起了在场师生的强烈共鸣。张雨凝同学提问,为什么多元价值观比一元价值观更加优越,强教授回答道,走向多元价值观并不是说要否定传统的核心价值观,而是让多种价值观可以并存。其实,最重要的是“一元价值观”究竟是由谁来规定的,它是不是通过了一定的程序令大家认可,如果是的,那是可取的,我们要反对的是强加的一元价值观。
最后,江畅教授为讲座做点评。他提出,西方形而上学自苏格拉底以后,理性的地位不断地被强化,但人不只是理性的动物,而是理性与非理性,“天使”与“恶魔”的结合体。如今我们需要解决的正是如何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如何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的问题。
此次讲座已是“沙湖论坛”的第四讲,我院教师积极地与师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互相交流和讨论。与此同时,我院的学生也在爱智讲坛上阐述了对自己导师学术思想的理解和思考。通过学术上的沟通和交流,师生互相了解、相互促进,营造了勤学、明辨、笃学的学术氛围。在这样的学术氛围的熏陶下,我们研究生更要从自己做起,时刻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作为座右铭,努力学习,不断地提升自身修养和学术水平。

原网址:http://ph.hubu.edu.cn/info/1065/25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