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7日下午,湖北大学“彩虹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吴根友教授应邀来哲学学院作专题为“易庄哲学中 ‘通’的观念及其当代启示”的学术讲座。湖北大学楚天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孙伟平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吴根友教授分别从“通”观念的学术史考察、《周易》哲学的变通智慧、庄子“以通释道”思想这三个角度来讲解他对于中国古典哲学中“通”的理解。首先,吴教授从语言学、历史学、文艺创作及章学诚对于“通” 的深刻理解这四方面来研究“通”的学术历史。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通”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就有一百种以上,可见“通”字的意义十分丰富。杜佑作《通典》,司马光作《资治通鉴》、郑樵作《通志》、方以智作《通雅》、刘勰的《文心雕龙·通变》等都显示了“通”与历史学、文艺创作的关系。章学诚对“通”的思考最为深刻而系统,他认为“通”不仅是“扩乎其量而未循乎其本”,求通之方恰恰是因专而求其通,达于道。接着,吴教授用《易》的哲学精神来解释“通”的意义。吴教授认为《周易》一书就是阐述“变通”的道理,并要求人们在变化面前保持一种智的流动性,从而能实现知变、御变,以尽天下之利的现实目标。《周易》经与传两部分所涉及的“通”的观念,其根本意思就是行得通,无所滞碍。通与不通,因为时间、地点、条件、环境的变化,相互之间是可以转化的,《易》哲学在追求通变的过程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然后,吴教授从庄子的以通释道来看待“道通为一”。庄子哲学在道论方面继承了老子的思想,然在“道通为一”,与天地精神为伍等观念方面超越了老子。庄子对老子“道论”的发展,其最根本之处在于揭示了“道”之“通性”。 “道通为一”该命题最先明确地出现于庄子的《齐物论》中。它并不是说万物在形态上是一样的,价值上等量的,而只是从万物所具有的内在价值角度看,都有其不可剥夺的价值,因而都有存在的理由。最后,吴教授强调“通”是中国传统哲学与近、现代哲学相沟通的重要概念与观念,但在西方哲学的强势话语下并没有引起中国现代哲人的重视。近些年有少数学者在不期而遇的情况下尝试从不同的方面阐释“通”的哲学思想。他期待着更多学人对此问题的关注。
演讲结束后,吴教授与在场的同学作了充分的交流,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也一一作了耐心而详细的解答,赢得了阵阵掌声。讲座结束之际,孙伟平教授总结道,“通”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吴教授此次内容丰富的学术讲座涉及很多方面,把人与自然、古今之变、天下之事都打通了。“通”对于同学们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哲学的学习需要做到融会贯通。通过此次精彩的讲座,大家与吴教授在思想上也更“通”了。


原网址:http://ph.hubu.edu.cn/info/1065/24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