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8日至30日,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江畅教授应邀出席了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与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的题为“社会变革时期的伦理道德问题”中俄学术对话,并作了题为“当代中国的价值观”的发言。
出席此次学术对话的中方代表团成员有中国人民大学葛晨虹教授、焦国成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周中之教授等13位学者;俄方代表团有莫斯科大学的十多位学者。在会议之前,莫斯科大学副校长兼哲学系主任米罗诺夫•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会见了中国代表团,介绍了莫斯科大学和哲学系的基本情况,莫斯科大学哲学系负责国际交流的副主任康斯季科娃•安娜•阿娜托利耶夫娜以及其他几位副主任向代表团全面介绍哲学系的学科设置、教师、学生情况,教学研究情况,中方代表团向对方介绍了中方中国伦理学发展的情况及这次来访的目的。双方举行了亲切的交流并合影留念。
对话由莫斯科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研室主任拉金教授和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葛晨虹教授共同主持,俄罗斯国家科学院院士、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古谢诺夫教授出席并发表学术报告。学术交流主要围绕政治哲学与当代社会中俄两国的核心价值观、道德变革等问题进行。整个对话分为两个阶段。
在对话第一阶段,人民大学焦国成教授以“社会道德的基准”为题发言,他认为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基准,道德生活也不例外,他分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基准何以是孝,分析了现代社会道德价值的失落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其现代道德基准的“友善”说。肖群忠教授则以“中华核心价值新六德论”为题报告。他把“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守诚信、重和合、求大同”这六种观念概括为“中华核心价值新六德”,他认为这六种观念的关系是儒家伦理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仁爱、正义、诚信恰恰是传统“五常”之三德,民本、大同是儒家最根本的政治理念,而和合即是社会治理目标,又是人的道德。
莫斯科大学拉金教授围绕“政治决策中的价值原则冲突”问题,探讨了功利主义在公共决策中的有效性与局限性,民主主义与公开性原则的关系等问题。古谢诺夫院士则从道德对经济、政治的独立性方面,分析了保持对经济、政治的道德反思、批判的必要性。另一位来自政治哲学教研室的副教授谢金•安德列•葛欧尔基耶维奇教授则个案分析了俄罗斯哲学家伊万伊林的政治哲学思想,大家对其思想中的“暴力制恶论”思想的正当性、适用范围、现实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江畅教授以“当代中国的价值观”为题做发言。他首先回顾了中国社会自周代以来价值观建构的历史进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他认为当代中国价值观应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即终极目标、核心内容以及基本原则。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终极目标是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在这三个奋斗目标中,人民幸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终极奋斗目标;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则可概括为十个,即:富裕、和谐、公正、法治、民主、自由、责任、德性、智慧、优雅。这十条基本内容与党的十八大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高度一致的;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价值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十条:马克思主义原则、社会主义原则、爱国主义原则、共产党领导原则、依法治国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科学发展原则、改革创新原则、公平正义原则、明荣知耻原则。
江畅教授认为,与西方现代价值观以及中国传统价值观(包括中国封建主义价值观和专制主义价值观)相比较,正在构建中的当代中国价值观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1)人民性。当代中国价值观与西方现代价值观以及中国传统价值观不同,它既不把王朝看作是社会和国家的主人,也不把社会成员个人作为社会的主人,而是把作为社会成员个人和群体的集合体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的最高权力既不在政府,也不在公民个人,而在人民。因此,当代中国价值观是以人民为国家和社会主体和主人的价值观,是主权在人民的价值观;(2)平等性。当代中国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平等,追求共同富裕和社会成员普遍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价值取向总体上看是平等以及公平正义;(3)集体性。当代中国价值观虽然具有某种传统价值观的整体主义特点,但不同于传统的那种等级制和专制主义的整体主义,而是兼顾了平等和自由的集体主义,社会成员不再只是国家的部件,而是有人格和权利的独立个体;(4)道德性。中国在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手段或控制机制上,历来有两种基本取向,即法治和德治。中国传统价值观所推崇的是德治,法治也存在,但它是从属于德治的。西方近现代价值观则是针对德治而来的,它将法治看作是社会治理的唯一手段,强调政府和国家在道德上持中立立场,不干预社会成员的道德生活。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未来人类的价值取向看,中国当代价值观不可能完全走向西方的法治主义,而应在法治、德治并重的前提下更重视道德的社会作用。
最后,江畅教授还较为深入的分析了建构当代价值观的若干难题:第一,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过度紧密,使我们难以全面而前瞻的建构更为长期持久的价值观;第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第三,市场化的挑战;第四,诸多两难困惑或者二律悖反如个体与整体、自由与平等,德治与法治等。
江畅教授的发言,引起了与会的中方学者对俄罗斯价值观现状的兴趣,并请求俄方学者介绍这方面的情况。莫斯科大学的拉金教授认为,自叶利钦开启新时代后,俄罗斯社会的价值观可以说是“具有俄罗斯特色的资本主义价值观”,以及保守主义的改革价值观,尊重并维护东正教和家庭的价值,强调统一国家和人民性。古谢诺夫院士则认为,当代俄罗斯社会,可以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观,有几种价值观实际上在社会中并存,这就是极端亲西方的价值观,也有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体,还有群体秉持民族主义的价值观,即强调爱国主义,希望俄罗斯重返世界强国地位。在俄罗斯未来发展中,不仅要面向西方,而且要面向东方,比如加强与金砖国家的联系与合作。
对话的第二阶段围绕“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的道德变迁问题”展开讨论。杜振吉教授以“中国的改革开放与道德生活的变革”为题发言,他分析了如下几方面的变革、成因与得失:一、社会舆论与道德评价由严苛走向宽容;二、道德立场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变;三、道德要求由政治化向非政治化转变;四、道德观念、道德准则由保守型向开放型转变;五、在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上由被动型、习俗型向自主型、理性型转变;六、在道德教育方面,由重说教、重灌输向重法制、重规范转变;七、在理想人格的倡导和塑造方面,由君子型完美人格向事业型、创新型人格转变;八、人们的道德生活关注点,由重个人行为向人们共同面临的伦理问题转变。陈延斌教授以“如何评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道德状况?”为题发言,他首先讨论了评价道德进步与否的标准,并从义利观、公私观、群己观、贫富观、竞争观、交往观等方面分析了道德观的变化,并得出了这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的道德总体是进步的,同时伴随着某些方面的退步。周中之教授则以“当代中国的消费伦理”为题发言,他认为:当代中国的消费观念发生了三个变化:第一,享受成为正价值,人们生活的目的不再仅是为了满足生存;第二,消费信贷(借钱)观念得到接受,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同时也出现了“月光族”现象。第三,健康环保的消费观念有所提升。正确的消费伦理观在周教授看来,应坚持适度、绿色、文明三个原则。
通过这次学术对话活动,不仅加强了中俄伦理学界的学术联系,而且也增进了双方学者之间的友谊。俄罗斯科学院的古谢诺夫院士给每位中国学者赠送了他的《伦理学》专著,在大家的要求下,他为大家在其著作扉页上签名并与大家一一合影留念。人民大学的肖群忠教授为伊莲娜及伦理学教研室全体同仁献上了一首中国爱情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大家在齐唱“莫斯科效外的晚上”的歌声中结束了这次学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