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24~2025)》,报告采用宏观数据与微观调查相结合,为“文化中国”刻下新一轮年度年轮。报告指出,中部地区文化产业营收出现明显下滑、对外文化交流领域政策供给相对不足,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意外成为提升公众文化认同、自信与满意度的关键因素等多重发展拐点。《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24~2025)》(以下简称“报告”)课题组就数据背后文化如何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问题进行解读。

记者:在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引领方面,主要呈现出哪些特征?
课题组:在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引领层面,2021~2023年(从“十四五”第一年开始计算)国家和文旅部共发布相关文件774项,按主题分类,其中文化事业359项,文化产业242项,资源开发118项,行业标准37项,文化交流15项。其中文化事业相关文件数量最多,文化产业次之,资源开发、行业标准、文化交流类文件数量依次递减。从政策导向来看,整体重视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工作,重点关注文艺事业与科技教育领域;文化产业领域则侧重市场管理与整治,同时在文化资源开发方面的政策引领力度较大,但行业标准化建设的政策支持、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指导相对薄弱。
与此同时,文化建设科技创新和学术研究立项也体现出鲜明特征 ——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为核心方向,助力文化与旅游融合创新发展。具体内容上,既包括扩大地方戏曲、剧种扶持范围,明确政府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底线责任,关注基层文化站创新发展,指导非遗内涵与价值挖掘,也涉及文化市场管理理念创新、对外文化交流政策定位明确及交流合作力度加强等方面。
此外,政策还着重强化对艺术人才的培养资助,尤其聚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成长。以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资助立项情况为例,某一年度的资助立项数量较前两年有明显增长,且连续三年间,针对艺术人才(含青年艺术创作人才)培养的立项占总立项的比例超过三成,充分体现出政策对艺术事业发展中 “人” 的成长的关注。
记者:在关于文化建设发展认同度、获得感、满意度的研究中,问卷设计包含了哪些核心内容,哪些维度对文化建设发展的认同度、获得感与满意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课题组:2023~2024年文化发展调查问卷包括了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文旅科技创新、全媒体融合创新、文化和旅游融合“六大体系”内容。问卷还设置了人们对文化渊源和文明信念、文化自信、文化发展目标达成等的认同感、获得感、满意度现状的题项。问卷单选题、多选题共37题,44道量表题。通过41道量表题,降维得到12个维度的因子。将表中A1~A3称为被影响变量也称目标变量,将B1~B9称为影响性变量也称工作发展变量,分析变量间的关系,探讨人们对文化建设发展的认知认同度、获得感、满意度。
文化与文明信念认同、文化自信、目标达成满意度模型建构:报告建立了文化渊源和文明信念认同、文化自信获得感、文化建设目标达成满意度3个回归模型。从拟合度看,文化建设目标达成满意度模型的拟合度最高,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达到了58.34%。
通过模型比较与分析,发现5个维度因素对文化渊源和文明认同产生显著影响;7个维度因素对文化自信产生显著影响;8个维度因素对文化建设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呈现出共同特征是生态文明建设、对外文化交流两个维度对三个模型都产生非常重要和重要的影响。
问卷中生态文明建设题项包括: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突出位置、城乡建设越来越美丽,社会公众的文明行为显著提升、美丽乡村文化建设推动了文化与文明建设等变量;文化对外交流题项包括:出入境文化交流、文化产品国际需求及文化产品创新与国际影响力等变量。
数据说明,生态文明建设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人们对在经济发展中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予以了充分肯定,公众的文明行为显著提升。特别是美丽中国、美丽乡村文化建设,有力推动了中国社会文化与文明建设,明显提升了人们对文化渊源和文明认同、文化自信、文化建设满意度。
记者: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改革创新的新格局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公共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在发展中分别展现出哪些新特点或新局面?群众文化的接续与创新发展有哪些具体表现?
课题组:公共图书馆改革创新发展呈现新四大特征:一是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二是多主体协同发展(专业书店、开发商、“网红”图书馆、媒体),三是满足差异化阅读需求,四是推动智慧运营。2023年公共图书馆总流通11.87亿人次,服务2.18亿人次,比2019年分别增长了31.74%和85.33%。
美术馆创新发展出现的新局面,2023年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福建省范迪安美术馆首创“美育图书馆”,被称之为全国基层美术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美育的典范。
博物馆建设、服务新亮点,作为引领者的中国国家博物馆联手名校签约专题协同研究;各省市地方博物馆强化科技应用,增强文化传承功能,创新服务。
群众文化接续与创新发展方面,2023年是文化进万家活动开展的第10年,全国乡村开展了12项重点群众文化活动,在“乡村文化活动年”中,“四季村晚”活动有声有色。以四川省宜宾市、云南省丽江市、江西省九江市、浙江省丽水市为主会场,带动各地“村晚”活动,2023年全国广场舞大赛展演活动。各地组织广场舞活动超2.4万场,有约2.6万支广场舞团队、143.5万名广场舞爱好者参演,线上线下参与者超1.1亿人次。
记者: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在这一格局中占据怎样的地位,又有哪些相关发展特征?
课题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有了新路径,2023年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第10年,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在中国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截止2023年,全国已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超过33,500个。其特征是:政府投资多、基层改建多、东部省份多。东、中、西部省份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发展不平衡。中部省份的均值数最高,东部省份次之,西部(含东北部)省份最低,从省际来看,广东、浙江、四川、河南、湖南五省数量较多,占比全国总数的48%,最多的省份已建成4000多个;也有少数省份尚处于起步阶段,建成的新空间数量不足百。
记者:在文化核心领域行业营业收入能力发展特征方面,文化产业的6大核心行业在文化产业总营收中的占比情况如何?各行业在营收占比、发展特点及面临的挑战上分别呈现出怎样的差异?
课题组: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新闻信息服务等6 大核心行业是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主力,其营收占文化产业总营收的 64.84%,但各行业间存在明显内部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1.内容创作生产:收入占比在6大行业中最高,但发展中面临增长率下滑的问题,同时需应对原创内容质量提升与品牌形象建设的挑战。
2.创意设计服务:营收占比排名第二,当前存在整体效益下滑的情况,且面临融资比重低、创新力不足、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3.新闻信息服务:营收占比位列第三。经过多年融合发展,该行业已形成成熟体系,数字化进程持续加速,同时通过订阅模式创新,以付费内容开拓了新的收入来源。
4.文化传播渠道:营收占比居第四位,一方面需应对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传播渠道的冲击,另一方面存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创新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
5.文化投资运营:营收占比相对较小,但作为重要发展方向,其是实现文化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重提升的关键途径。
6.文化娱乐休闲服务:营收占比虽不高,但增长速度较快,当前主要面临扩大服务规模、进一步激发消费动力的任务。
原文链接:https://www.xxcb.cn/details/9BHHXcSKw_68f605b984201743cc52df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