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荆楚网
来源:
发布时间 :2020-12-19 点击量:
荆楚网客户端—荆楚网消息(记者许文秀、齐一璇 通讯员吴珊、何奇)12月17日,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机构联合发布了《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20)》。
《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20)》发布。记者齐一璇 摄
“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 活跃基层民众的文化生活
蓝皮书指出,我国对基层文化建设逐年加大投入,基层文化投入的利用率不高。要改变这一状况,从根本上提高基层文化建设的成效,就必须做到“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
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基础性部分,基层文化建设首先是“送文化”,是在党和政府相关文化政策的指导下启动的,需要专业的基层文化工作团队落实相应的文化目标,由此要精心设计群众文化活动的各个环节,指导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引导群众形成中国新时代的文化价值观,培育积极健康的群众文化生活方式。要在了解群众文化心理的基础上予以适当引导,激发群众文化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让我们要“送”的文化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得到内心的认同。在此意义上,“送文化”只是就外在的表现形式说的,就其实质内容而言,基层文化建设应该是要在群众中“种文化”,是给群众“送”文化种子。我们的文化建设要切实有效,就应该让这个文化的种子健康而富有活力、富有吸引力,从而能够得到群众真正的认同。有了这样的认同,群众就会自觉地参与,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这个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而我们的基层文化建设也就能够真正活跃基层民众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
助力文化精品的生产 必须坚持政府管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蓝皮书指出,要为生产文化精品力作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有效的支持,就必须坚持政府管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协同发挥作用。只有加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才能培育优良的文化价值观。这对于文化精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至关重要的:生产者只有对此有充分的自觉,才能设计相应的文化精品;消费者只有认同这样的价值观,有相应的文化需求,才能选择文化精品,通过市场投票为文化精品的生产提供实质性的支持。
书中提到,促进文化精品生产的另一面是要打击假冒伪劣的文化产品。“假作真时真亦假”,如果不能建立切实有效的文化市场规范,不能对那些伪劣产品予以有力的监管而任其泛滥,文化精品的生产就得不到保护,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优势。
建立多种文化“走出去”渠道 讲好中国故事
蓝皮书指出,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长期战略,文化“走出去”要持续健康发展,就应该至少把握好三点。
第一,建立文化“走出去”的多种渠道。文化本身是多个层次的复合体,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积极影响,就必须从多个层次展开,寻求多种适当的传播渠道。从大的方面说,可分为官方的正式渠道和民间的交流渠道,前者包括建立各种中外文化合作机制、文化学者之间的交流对话机制、作为经济合作基础的各种文化沟通机制等,后者包括我国文化企业的国际经营、非政府组织的中外文化活动、民间传统艺术的中外交流项目等。只有通过多种渠道协同发挥作用,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好文化“走出去”战略,使之井然有序地展开。
第二,设计切实有效的具体方案,鼓励有针对性的创意和办法。中国文化“走出去”,实质上是进行多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需要克服彼此的“文化差异”而实现文化的和谐共存乃至融通,要让文化“走出去”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有针对性的创意和办法就显得至关重要。这里的“针对性”,一方面是要针对我们的交流对象,也就是要了解对方的文化,考虑以对方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与合作,让我们的文化能够真正“走进去”;另一方面是要针对具体文化实践的特点,也就是要结合我们的文化渠道来选取恰当的交流与合作模式,力求达到预期的实践效果。比如说,如果是文化企业的国际经营,那么我们的交流与合作方式就应该与各种经济考量相结合。
第三,弘扬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走出去”战略的主体是中国文化,是要建立中国文化的健康形象,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这一基于文化自信的中国文化主体性,是我们推进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根本目的和基本方向。就此而论,我们首先要讲中国故事,然后结合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实现方式来讲好中国故事。在推进“走出去”的战略过程中,我们必须对此保持充分的文化自觉。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阮航副教授做总报告。记者 齐一璇 摄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张智敏教授做报告。记者齐一璇 摄
原文链接:http://k.sina.com.cn/article_1895394815_70f96dff02000uv6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