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7日,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机构联合发布了《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20)》。
蓝皮书指出,公共文化机构对社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共文化机构发展7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时期建模比较发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文化事业费投入的投资滞后,压抑了公共文化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国民经济体量迅速增大,文化事业费投入的投资比重贡献替代了投资总额贡献。这说明财政预算对公共文化事业投资的重视程度越高,其经济产出效应越好。
蓝皮书指出,基层群众性文化机构的基本建设仍然是公共文化建设中的短板,公共文化机构的价值定位应该回归文化服务功能,不宜过度“市场化”。根据“中国文化发展状况调查(2019)”数据库的数据显示,只有49.29%的被调查者告知,本村或本社区有文化广场,48.73%的人告知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2.62%的人告知有健身路径,36.76%的人告知有阅报栏,19.89%的人告知有电子阅报屏,15.68%的人告知有农家书屋,9.60%的人告知有非遗文化建筑。同时55.30%的人告知所在乡镇或街道有卫星转播电视节目,44.56%的人告知有免费开放的图书馆,44.38%的人告知有政务公开,24.47%的人告知有送戏下乡活动,17.59%的人告知有免费开放的艺术馆。数据说明,按照国家拟定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要求,基层群众性文化机构达标仍然任重道远。建设与发展基层群众性文化机构需要制定更具体的政策和更长远的规划,在做实、做好、达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文化服务功能,更好地服务于民,促进其产生更好的社会经济效应。
因此,本报告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要完善投入机制,加大中央财政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以激励地方财政投资的积极性。二是公共文化机构发展的价值定位应该回归到公共性的价值层面,回归其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为基层营造文化自信的良好氛围,进而为地方经济服务。三是基层公共文化发展的社会政策导向要从基层民众生存发展的长期利益出发,促使民众更充分地享用公共文化资源、提升文化素质。同时,在政策和理论研究层面上,研究者需要更多地关注和研究公共文化机构发展与国家治理层面相适等重大课题。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3881808842432122072&item_id=3881808842432122072&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